今此所欲略明者,只是物所具有的若干基则,为一切科学知识所发现之法则或律则之所待以成立,实即吾人对于物的知识之所由可能之客观基础。
此何难之有?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家所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人际交往原理。后世毁墨之徒与颂墨者,多不一考其语原,相率而称之曰兼爱 兼爱云云,举皆弃交言兼,取爱舍利,非墨子之本意矣。
正如刘清平先生所说,孟子对墨子的责难明显缺少文本根据,只能表明他是怎样狭隘地恪守儒家有父有君的立场以及对墨家缺乏同情理解。那么如今天下大乱,乱自何起呢?墨子经过考察,认为天下治乱的根源就在于一个基本原理,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取》篇就指出:智是之世之有盗也,尽爱是世。更重要的是,墨子的道德思想中,还包含有劳动者道德的因素以及表现了对奴隶主阶级道德观念的抗争。[14]对于这个问题,墨家有没有提出解决的途径呢?实际上也是有的。
品行不端的百姓,出门没有衣穿,回家没有饭吃,内心就会积有耻辱之感,就会一起去发动暴乱,而且无法禁止。若能者不能上,无能者不能下,则使命定论有了市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文训》又曰: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王弼注曰: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王侯得主焉。但这并非是唯一的解释,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道究竟如何生的探问。而必须厘清这些问题意识,透过重重诠释的迷雾,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原意。
③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09年,第168-169页。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从三以后,那就是天地万物了。《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带着对这一章的诸多疑问,本文首先列出一些主要的诠释代表,以便对该句诠释上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老子对天地之先的某种存在只是推测,而没有客观的认知,道只是强为之名,是虚指,而非实物。道可以说是变化的万物背后的根据,根据当然是客观的,他认为到了庄子,完全走向了主观,因此,他并不同意庄子、王弼的解释。《精神训》曰: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语言产生,是非也随之产生,因此,庄子认为万物产生之前的世界才尽善尽美。《齐物论》曰: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因此,牟宗三想要综合老子之道的有、无两个方面的特性,才有了上文对三作玄的解释。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
从河上公所处的时代可以推测,他多少受到了黄老学说的影响,而与老子的旨趣有所不同。跨文本诠释指以一部(或一篇)作品的内容(观念、概念、命题、理论等)去解释另一部作品,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无穷多的可能性。进入专题: 老子 。(44)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前言,第3页。此外,老子对名言也确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与其赋予一、二、三具体的内容,不如思考老子提出道的目的。
他看到现实世界存在严峻的问题,有了是非判断,也就争端不断,因此希望回溯到万物之先的无是无非的状态。到了当代,牟宗三则更进一步地将这种状态与老子之道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无玄同、和合而生出万物。②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第112页。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例如,《河上公》、《淮南子》用汉代的一些概念去解释老子,王弼用庄子的观念去解释老子,牟宗三用自己的问题意识代替老子的问题意识等等。
语言的命名功能一方面使我们能更清楚地描述、概括这个世界,使世界澄明于我们,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为的区隔,如同盲人摸象,遗失整体而坠入流俗的枝节解说。庄子是从什么是好的世界,什么是坏的世界,也即伦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一旦这种差异性被忽略或忽视,就会出现盲目的用一种文本的观念、精神去解释另一种文本的现象,而当所解释的是更为古老的经典时,误读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河上公》、《淮南子》的思想来解释《老子》该章。
这正说明了《老子》与《河上公》、《淮南子》的进路是有分野的,它们分属于道家和《周易》两个不同的系统。《老子》中提到创生万物往往直接用道生之(第五十一章),即道生万物的意思,可见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过程与构成模式并不关心。
(15)Chan Wing-cheuk(陈荣灼):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1986年,第126-127页。老子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一、二、三只是表示序数词的数字,还是有其它更深的含义?道之生是什么意义上的生?这些问题,老子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为后代学者留下了困惑,也留下了诠释的空间。
《河上公》与《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思想都可以归到后一种宇宙演化系统中去,他们对《老子》的解释其实是一种再加工,而非老子原意。(33)冯友兰同样认为,一、二、三除了上文提到的宇宙论的解释进路,如《河上公》、《淮南子》那样,也可以理解为是没有具体所指的形式符号。
(3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49页。⑧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0页。他指出:1.如果二指阴阳,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一生阴阳呢?2.老子谈到创生过程时,为什么在其它处不见阴阳二字呢?3.如果阴阳为创生宇宙的二基本元素,在层次上应该居于万物的上位。(36)牟宗三:《老子道德经演讲录》,第3页。
阴阳在《老子》中是重要的哲学范畴,而不是关于气的描述词。王弼更没有落入主观的工夫,他从语言论的角度分析之后,又回到了冲气一也,亦是就客观而言。
庄子认为,如果先于天地的果真是一,那就意味着连语言都不存在了,只要有语言,世界就有了区分,就不再是混沌整一的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25)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第439页。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